bji02630046  

■ 父母的Q & A


1. 如何幫助孩子克服恐懼?


‧ 孩子不能區分想像與現實
3、4歲的孩子,因為無法區別想像與現實的不同,加上生活經驗不足,一旦生活中聽到、看到沒見過的東西或感覺到不尋常的氣氛,便會產生許多不必要的聯想,導致害怕與恐懼的產生。

‧ 不用孩子恐懼的東西嚇他
有父母是以恐嚇的方式管教孩子,常跟孩子說:「你再不乖,鬼就把你抓走。」這也許有效,但卻讓孩子感到恐懼,給孩子的心理帶來不良的影響。建議父母不要讓孩子接觸到恐怖的故事或影片,也不要用恐嚇的方式管教孩子。

‧ 理解與接納孩子的恐懼情緒
不要因為孩子表現出恐懼,就嘲笑他是膽小鬼,更不應該要求「男生」一定要勇敢。恐懼的情緒人人都會有,父母應該試著接納孩子的恐懼情緒。

‧ 孩子對死亡與災難的恐懼
某些孩子可能會因為經歷親友的死亡,或碰到災難,如:921大地震,對死亡與災難產生莫大的恐懼,父母不應避諱與孩子談論這些話題,如果父母也表現出排斥及恐懼的心態,會讓孩子更加害怕。

‧ 帶領孩子尋找因應恐懼的策略
孩子真的很害怕時,父母可以多陪伴他。在睡覺前,可為孩子講溫馨可愛的故事,或放一些輕柔的音樂,緩和他的恐懼情緒;為他點上一盞夜燈,增加孩子的安全感。有很多繪本的主題與如何面對恐懼有關,父母也可以透過親子共讀,幫助孩子從不同的觀點看待恐懼。


2. 如何進行親子共讀?
‧ 親子共讀,從說故事開始
要引起孩子閱讀的興趣,父母自己必須先能享受閱讀的樂趣。一開始,父母可以在家裡布置一個安靜舒適的小角落,旁邊就放著圖畫書,以愉快的心情,說故事給孩子聽。不要把說故事想得太難,用自然的方式朗讀繪本,孩子就會陶醉其中,享受共讀的樂趣。

‧ 同樣的故事重複說,好嗎?
許多孩子會要求爸媽重複說同樣的故事,父母不要因此失去耐性,認為孩子沒有學到新東西。孩子喜歡重複聽一個故事,可能是受到故事的某些情節所吸引,從多次重複閱讀中,他會更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意義。所以親子共讀應該重質不重量,重複說同樣的故事沒有不好,最重要的是孩子想聽、喜歡聽。

‧ 不要把說故事當作說教
許多父母說故事給孩子聽的目的,是要趁機教訓孩子,警惕他日常生活的行為表現。如此,孩子會認為爸媽是在藉著說故事罵他,很快就會失去聽故事的興趣。

‧ 親子共讀的過程,可鼓勵孩子發問、分享
故事本來就是一種經驗分享,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,父母可以鼓勵孩子發問、分享類似的生活經驗,但是千萬不可強求,更不能要求孩子一定要複述或背誦故事,或問孩子書中許多知識性的問題,像在考試一樣,這樣做反而會扼殺了孩子的閱讀興趣。

‧ 如何挑選圖畫書?
父母都希望為孩子選擇優質、有意義的圖書。但是不見得只有大人覺得意義深刻的書才是好書,能夠反映孩子生活經驗與感受的書籍,都很適合孩子閱讀。
目前坊間每年都有辦理「好書大家讀」的活動,為民眾評選出年度最佳兒童讀物,爸媽可以參考台北市立圖書館網頁,進入好書通報一項,那裡提供了豐富的相關資訊。


3. 甚麼是感覺統合?如何幫助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?
‧ 所謂的感覺統合
學齡前孩子的大腦,可說是一部處理感覺的機器。在這段時期,小朋友都是直接藉由各種感覺,來認識自己的身體和他周遭的環境。所謂感覺統合,就是指大腦組織、整合感覺的訊息,為應付環境需求,做出適當反應的過程。

‧ 感覺統合的重要性及影響
嬰幼兒期的感覺統合發展十分重要,因為如果孩子的感覺統合失調,腦部感覺接收器及感覺神經通路就不能正確的接收外在環境的訊息,因而形成動作的遲緩或不協調、反應遲鈍,讓父母、老師、同學誤以為他們是故意搗蛋、不專心、或智能有障礙等,因此無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、沒有自信,進而產生情緒困擾或行為問題,無法有效學習,甚至拒絕學習,形成一個惡性循環。

‧ 感覺統合失調的徵狀感覺統合失調可能的徵狀如下:平衡感差,易跌倒;不喜歡被碰觸,拒絕洗頭理髮;上課坐立不安,無法安靜坐著,喜歡發出怪聲;語音分辨不清,常聽錯字、聽錯意思或沒聽到別人說話;辨識物體形狀、大小或數字困難;不會玩拼圖、認字困難、方向感及距離感差。

‧ 如何幫助感覺統合失調的孩子
父母如果發現孩子出現一些感覺統合失調的徵狀,不要太過擔憂,有時孩子只是缺乏感覺的刺激,各地醫院皆有提供專業的診斷與協助,父母可帶孩子去進行檢查。
另外,感覺統合失調的診療,需透過專業職能治療師的診斷,不要輕易相信坊間其他非專業的判斷與治療,而成功的治療,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參與及配合。

(教育部幼教網 提供)

 

arrow
arrow

    幸福製造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